在RGP的验配工作中,远视患者的度数确认是很多临床验配医生难确定的问题,特别是年龄偏小、调节力比较强的患者。
一般验配师可能觉得只是视力清楚问题,不会有其他影响,其实不然,如果远视度数不因人而异去准确确认的话,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
一般远视处方原则是注意:年龄、屈光度、调节力、有无视疲劳症状、有无内斜视,简单总结就是:
年龄越小,正常矫正时要尽量考虑保留生理值(+1.00~+1.50左右),若有弱视或屈光参差则要全矫正;
年龄越大,给的保留值越小,尽量足矫。
屈光力小,不保留也可以;屈光力大,保留多点也可以。
调节力好,少给;调节力差,多给。
有内斜,足矫;无内斜,保留常规度数。
远视眼
1.内斜视伴有远视,戴足矫远视镜;
2.外斜视伴有远视,最佳视力的低矫眼镜;
近视眼
1.外斜视伴有近视,戴足矫近视镜;
2.内斜视伴有近视,最佳视力低矫眼镜;
弱视与弱视预防
1.屈光不正伴有弱视,或者有可能形成弱视,应尽早配戴矫正眼镜;
2.有可能导致弱视的散光,应配镜矫正;
3.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屈光参差,应配戴眼镜。
病例分享
下面就通过两个病例和大家分享下远视验配时RGP处方度数如果不准确可能引起的眼位问题:
病例1
这是一位眼位正位患者,远视被过度低矫后引起的眼位问题。
分析此病例原处方问题:
高度远视过度低矫,导致小角度内斜的出现,并且不利于视力提升及双眼视功能。
因为远视过度低矫后,导致调节不能放松下来,长期的调节紧张就会并发出内斜视,而且也会影响视力提升,影响视功能。其实临床上我们是非常常见这类患者的,高度远视患者散瞳,3周后复查总是觉得散瞳后高度的那个远视度数放上就比较模糊,不能适应,所以就降低度数,降低到最低度数时的相对最佳矫正视力,然后就给了这个降低后的度数,其实这种矫正方式是对患者不利的,只是一时的视力较理想,长期配戴会对患者有所影响的。实际这类高度远视患者的度数确认,就是要根据散瞳后的验光度数,然后减去生理性+1.00D~+1.50D的度数就可以了,刚开始患者是不适应,矫正视力提高不明显,但随着瞳孔的恢复正常和慢慢适应,后面视力会提升上来,也能很好适应镜片度数的。所以一定不能过度降低度数,最后导致引起眼位问题或其他问题。
对于内斜视是分为屈光调节性、非屈光调节性、部分调节性、非调节性内斜视,而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是约占共同性内斜视的四分之一,其中小儿内斜视排除麻痹性和各种眼病,据统计有50%的是由远视引起,所以这足以引起我们在临床验配中要加强注意,并且针对中高度远视患者框架矫正效果往往提高不够明显,使用RGP矫正可以相对更提高矫正视力,也可作为诊断工具,避免一些弱视的误判。
病例2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位正位,低矫远视配镜+遮盖,导致出现眼位问题。
分析此病例原处方问题:
本病例的原处方如果针对非弱视儿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确诊为弱视是需要远视矫足度数的,否则就可能出现提高视力不明显、复视、内斜视等,像这个患者调整处方还是比较及时的,可以调整回眼位问题,临床也有患者导致出现眼位问题后,即使调整处方度数,可能也无法调整回眼位问题,这时就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解决了;当然,在正常给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正时可能的并发症中也是包括眼位问题的,并不是一定是由于度数引起的,所以在医生叮嘱时,相关情况都应该讲解到位,避免后期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对于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物像不等,造成融像困难的可能性就偏大,更容易导致斜视,特别又携带散光患者,使用RGP矫正可有效减少双眼物像的差异,提高双眼视功能,患者接受起来也比框架更容易些。
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分享,想总结下因为屈光度可能引起眼位的常见问题:
1. 中高度远视被过度低矫后可能引起视力提升效果问题、双眼视功能问题、眼位问题等;
2.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位正位,低矫后可能引起视力提升慢、双眼视功能问题、眼位问题等;
3. 内斜视患者首次矫正度数若欠矫,会导致眼位不能矫正,影响视力提升,甚至错误判断需手术矫正;
4. 内斜视戴镜正位后,在间接调整降低度数时,速度或跨度过快,可能导致再次出现内斜视。
另外还要注意几点:
1.儿童在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前,可能会因为点药不规范、不够量,导致低估远视程度、高估近视程度;
2.快速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可能会低估远视性屈光度,在小年龄内斜视儿童尤其要注意,建议使用阿托品散瞳。
3. 屈光矫正与内斜视关系最密切,对外斜视影响相对较少;
4.处方度数需结合调节功能和双眼视功能而定。
【本文已在《隐形眼镜世界》2020年第02期发表】